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近期联合颁布的《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 2030 年,规模以上的轻工企业要广泛推行数字化改造,构建起 “智改数转网联” 的数字生态体系,显著提升行业的高端化、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水平,全力推动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前行。
近年来,轻工业在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未来,数字技术又该如何进一步为轻工业发展注入动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走访了 3 家轻工企业,试图从它们的实践经验中探寻行业发展的脉搏。
绿色智造:节能降耗推动轻工业绿色转型
在辽宁大连甘井子区的赫东塑料颗粒加工厂,数字技术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塑料生产模式,引领其迈向绿色智造的新征程。
走进工厂,一边是破碎、熔融、挤出等工序有序进行,各色塑料颗粒接连产出;另一边,智能运维平台的监控屏幕上,设备的运行功率、用电量等关键数据实时更新,清晰呈现。
赫东塑料在塑料行业扎根了 10 多年,然而,曾经居高不下的能耗和用电成本,一直是企业发展的沉重负担。电力部门在为其进行节能诊断时发现,注塑、挤出等生产工艺存在粗放用电的问题,这是导致高能耗的关键因素。
“我们通过安装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电表,对注塑机、挤出机等设备的用电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成功识别出了大约 30% 的无效能耗。” 赫东塑料的负责人介绍道,“而且,借助后台的能效分析,我们能够动态调整设备的运行参数和生产工艺,使其处于最优的能耗区间。” 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应用,在 2024 年,企业的生产能耗降低了约 18%,节能增效的效果十分显著。
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轻工业的绿色化转型不仅仅体现在节能降耗上,还延伸到了绿色供给领域。截至去年年底,轻工行业内的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已超过 1300 家,占比达到了五分之一;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也有 167 家,占比接近四分之一。
《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特别强调,要聚焦皮革、造纸、塑料、电池、陶瓷等重点行业,综合运用数字技术,加强对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以及碳排放的智能监测与精准控制,打造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同时,完善家电、照明等终端产品的能效标准,引导企业提升绿色智能产品的研发和供给能力,从而加快整个行业的绿色化转型进程。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表示:“今年,我们将协助相关部门制定轻工行业绿色工厂建设规范,推动 20 个行业 30 个细分领域的绿色工厂实现提档升级,力争使国家级绿色工厂的数量突破 1500 家,通过提升产业的绿色含量来增强发展的含金量。”
智能升级:上下游协同驱动轻工业智能化变革
在浙江宁波慈溪的韩电电器冰箱钣金全自动生产车间里,生产场景令人耳目一新。切边、弯折、冲孔等一系列操作快速完成,短短 20 秒,一块长方形的钢板就变成了精致的冰箱外壳。
“这条全自动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极高,相当于 20 多台传统冲床的工作量。而且,它还将模具更换的时间从原来的两小时大幅缩短至 30 分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韩电电器负责人张元介绍说。近 3 年来,公司投入了上亿元的技改资金,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智能化改造。如今,单条生产线能够同时生产 10 多种不同型号的冰箱,单线日产能也从原来的 1000 台提升到了 1500 台。
在距离韩电电器 20 公里外的浙江荷叶线缆有限公司车间内,同样也在进行着智能化的变革。通过整合裁剪、压接、检测等多个工艺流程,公司采用一台先进的裁剪压合装备实现了自动生产。为了确保每一根线束都能与冰箱的各个部件完美匹配,自 2020 年起,公司对关键工序进行了自动化升级改造。这一举措不仅使生产效率提高了 30%,产品的一次性检测通过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从整机厂商的大规模 “集成化改造”,到配套企业的精细化 “微改造”,家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积极拥抱数字化,为整个家电行业的转型升级积累了强大的势能。在不久前公布的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中,海尔、美的、格力等多家知名企业的 10 余个典型场景成功上榜。
事实上,不只是家电业,近年来,整个轻工业都在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截至去年年底,轻工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率达到了 84.9%,实现网络化协同的企业占比为 47.2%,开展个性化定制的企业占比达到了 18.3%,这些数据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0.8、2.0、2.8 个百分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的负责人指出:“轻工业企业在行业属性、生产方式以及数字化改造基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方案》为此梳理出了数字化研发设计、柔性化生产制造等五大典型应用场景,并精心遴选了适用于中小企业的 “小快轻准” 解决方案,旨在引导轻工业企业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
高端跃升:强化研发助力轻工业品质升级
如今,一款智能马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性能,在海内外市场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青睐。智能电机翻转冲刷技术,将冲刷声音控制在 38 分贝以内,营造出安静舒适的使用环境;全水路除菌功能,除菌率更是高达 99% 以上,为用户提供了健康卫生的保障。
然而,谁能想到,曾经的智能马桶一度被视为 “舶来品”。2015 年,国内消费者赴日本抢购马桶盖的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给国内卫浴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要提升产品的技术和品质,创新是关键。” 九牧集团品牌副总裁张彬深有感触地说,“为了增强自身的技术实力,自 2015 年起,我们公司每年至少将营收的 10% 投入到产品研发中。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专利数量从最初的不到 1000 项增长到了如今的超过 2 万项。”
近年来,国内主要的卫浴品牌纷纷加大了在节水降噪、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表示:“目前,中国智能马桶的产销量已经占到全球的 60% 以上,年出口量超过百万台,成功树立起了中国制造的高端品牌形象。”
从曾经的 “海淘” 热门产品,到如今的大量 “外销”,智能马桶市场的巨大转变,无疑是我国轻工业向高端化迈进的生动写照。
不仅是卫浴行业,在家电领域也有诸多成功案例。海尔家用保鲜冰箱创新推出的智能保鲜舱,凭借其出色的保鲜效果,销量一路领先;方太集成烹饪中心,以其多功能的创新设计,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自 2016 年以来,中国轻工联大力推进 “三品” 行动,先后发布了 11 批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共有 914 个产品入选,其中升级消费品 423 个,创新消费品 491 个,涵盖了家电、五金、家具、照明、乐器等 33 个细分领域。
张崇和表示:“这些入选产品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需求的同时,也有效地带动了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方案》提出要深化物联感知、智能控制等技术在家电、家具等终端消费品上的应用,研究开发适老化智能家居、生活服务类机器人等智能产品,这将有力地推动轻工行业向高端化方向实现新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