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是个什么鬼?为什么今年成为热门词汇。在家电行业,富士康、海尔、美的等制造商都在搭建自己的赋能型平台。渠道商呢?也没闲着,纷纷大搞品牌孵化。无论是京东以战略首发、持续曝光的“新星计划”,还是苏宁易购强调“智慧快消”的开放型孵化器,亦或天猫为手工艺人打造的2018“中国匠人”计划,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跨界和赋能成为当下中国家电产业升级的新思路。
在笔者看来,赋能型平台和品牌孵化的出现,首先是组织方式的变革。在人工红利开始消退,中国制造业正在步入后工业时代,固定场所和时间的传统企业组织方式被松散,合作式组织开始盛行。原因在于,后工业时代的典型标志就是人才逐渐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在自主和自我驱动的状态下才能拥有最大的创造力。
这意味着未来的组织方式,对外必须能够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做出更快速的反应,对内又必须能够持续激发精英员工的内在动力并在工作中持续为他们赋能。基于此,无论是制造龙头赋能还是渠道大鳄的孵化,都是通过平台化、扁平化的合作方式,快速提升被赋能者能力,这种合作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其创新能力和创造积极性,实现双方利益共赢。由此也可以看出,面对消费升级家电企业供给侧改革已经由产品上升到了产业运营,未来或将迎来更大的变革。
其次,赋能型平台和品牌孵化是另一条全新的产业升级路径。 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逐渐成为工业化转型的国家战略后,智能制造一度成为家电业务之后的“第二跑道”。但刚刚过了两年,在迎接产业升级的路上,产业赋能、品牌孵化又开始风华正茂地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升级路径。
笔者认为,智能制造的本质是,让彼此关联的数据发挥大脑价值,实现下游推动上游的柔性生产链条,其核心是数据和技术,解决的是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的问题。而产业赋能和品牌孵化更加强调的是组织方式的变革,充分利用互联网解决供需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跨界合作,借助优势互补,实现双方盈利。具体而言,对于家电业务来讲,智能制造是帮助产业解决问题,而产业赋能和品牌孵化则打破了产业的界限,通过创新组织方式,企业巨头只要拥有强大的资金、产业链、销售能力或渠道能力就可以与不同行业实现合作,叩开更多跨界领域的大门。
第三,赋能型平台和品牌孵化是“新零售”概念下消费市场的新风口。这种变化,也使得在微观消费领域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正在重新定义品质升级的消费路径。换言之,在知识和创造力时代,创造出真正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者成为生产和服务的主体。而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品质消费需求提升,人既是消费的主力,又是生产的主体。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也开始影响生产端的组织方式、生产结构和营销模式。
例如,海尔集团的“人单合一”,即顺应互联网时代“零距离”和“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时代特征,从企业、员工和用户三个维度进行持续动态变革。而互联网带来的“分布式”意味着资源不局限于企业内部,也可是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合作共赢,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其快速抓住微观消费特点,并实现战略决策的快速响应和落地,这本身来讲就是一种赋能型创新。
总之,我们期待更多赋能型企业走向舞台中央,向外界展现变革的新思维;我们也渴望越来越多的赋能型案例出现我们身边,并日渐成熟;我们更期待中国家电业可以自我驱动、自我赋能,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018年,披荆斩棘,创造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