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珠三角调研发现,用工短缺困扰着这个积聚了2600多万农民工的用工大省,但也倒逼着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
专家学者们指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和社会成功转型已成为珠三角不得不作出的必然选择。而在用工短缺的倒逼机制下,珠三角正在加速完成这一转型,目前已释放出一系列积极信号:企业用工模式重建、产业升级步伐提速、社会管理理念转化、公共服务扩大覆盖、传统用人体制突破等。
信号之一:从人求工作到工作求人,珠三角重建企业用工模式
如今在珠三角用工市场,与 “用工短缺”信息一样飞传的,是东西南北到处 “抢工人”的热闻。除了增加工资、放宽招聘条件外,为了招到人,众多企业各出奇招,有的奖励老员工带来新员工,有的对夫妻、全家同来实行补贴,有的用免费吃住、空调作业、报销春节返乡车票等条件来招徕员工,有的还承诺给予高温补贴、带薪假期、生日贺金、集体婚礼、奖励旅游等福利待遇,有的企业则直接派车到车站 “抢人”。
中山大学港澳与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教授指出,用工短缺正是我国劳资关系深层次变局的反映。从农民工走出农村被动接受企业单向挑选,到如今开始挑工作、看待遇,这种变局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遭遇的一个关口,更是一种进步,倒逼着企业重建健康的用人模式。
信号之二:从廉价劳力到机器代人,珠三角产业升级步伐加速
用工短缺正在倒逼珠三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目前,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土地和劳动力价格更低廉的内地转移,一部分企业则因无法承受用工成本提升而关门,而另一部分企业则寻求产业升级,向资金和技术密集的产业高端挺进。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处处长谭炳才指出,对于企业而言,通过技术升级减少企业用工人数,或将成为出于成本考虑的自发行为,此举将有助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而产业升级无疑需要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做支撑。当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素质、价格形成正向的上升循环时,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好的保障,珠三角正在出现这种良性变化的趋势。
信号之三:从“边缘人群”到均等关怀,珠三角公共服务扩大覆盖
业内专家同时指出,民工短缺并不是企业应该独自面对的问题,它是目前我国整体劳动力结构失衡的一个缩影,必须要有调控部门的积极介入与引导,这就对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峻挑战。这要求政府相关部门不仅通过科学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监督企业工资发放情况等方式保护外来务工者的基本权益,还应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尽可能地让这些昔日珠三角的“边缘人群”也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
目前珠三角一些地方加强了外来工的劳动维权工作,并将外来工纳入到城市管理的人群范畴,力图在技能培训、文化娱乐、福利待遇上让他们享受到户籍人口的权利, “体面工作” “体面生活”。
东莞市拟规划建设新莞人居住区,按照相应的条件给予新莞人购房租房补贴,政府部门将通过行政服务来切实改善新莞人居住环境,如加强新莞人居住区的治安管理,加强居住区的服务配套,增设公交站点、购物场所以及娱乐设施等。
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葛国兴介绍,珠三角各市将投入30多亿元大力兴建技术学校,对农民工进行大范围的技能培训。
信号之四:从打工过客到积分入户,珠三角探索突破用人体制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教授分析认为,在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务工人员主体的情况下,今后的劳动力流向,将很大程度上不再取决于临时性的涨一点工资,而要看哪座城市为外来工提供怎样的接纳条件,直接取决于外来工在城市得到的待遇,以及对城市的归属感。
珠三角许多政府将此轮民工短缺作为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契机和动力,在改革税收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大胆设想和实践。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欧真志透露,珠三角将大力推广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提高珠三角地区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吸引力。具体实施将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经历、文化程度、职业资格、纳税贡献、社保缴纳等情况进行积分入户,每年计划解决60万外来工的入户问题。
转载《慈溪日报》